<cite id="fbxt3"><video id="fbxt3"><menuitem id="fbxt3"></menuitem></video></cite>
<var id="fbxt3"></var>
<cite id="fbxt3"></cite><var id="fbxt3"><video id="fbxt3"></video></var>
<var id="fbxt3"></var>
<var id="fbxt3"></var>
<var id="fbxt3"></var>
<var id="fbxt3"><strike id="fbxt3"><thead id="fbxt3"></thead></strike></var>
<var id="fbxt3"><strike id="fbxt3"></strike></var>
<var id="fbxt3"><dl id="fbxt3"></dl></var>
<var id="fbxt3"><video id="fbxt3"></video></var>
<var id="fbxt3"></var><cite id="fbxt3"></cite>
<cite id="fbxt3"></cite>
<var id="fbxt3"></var>
      設為首頁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陳嘉?。鹤孕熊囻W著愿望

發布時間:2015.09.11 新聞來源: 瀏覽次數:
◆特約撰稿魏元婕

在一場公益機構的培訓會上,筆者見到了NGO組織“拜客廣州”的負責人陳嘉俊。他大多時候低頭思考,忽而又抬頭用清澈堅定的目光望向遠方??此破胀ù髮W生,其眉宇間的平和沉穩氣度、發言邏輯的清晰扼要,卻透出了他作為機構負責人干凈利落的一面。為推動廣州成為自行車友好城市,他和他的“拜客廣州”不斷行動努力著。

理想

推動家鄉建設成為自行車友好城市

1987年出生的陳嘉俊是地道的廣州人,關心環保的他本科主修環境工程,懷著對城市的情感和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愿望,大學期間他熱衷于參加各類環保志愿活動。在活動中他發現,對于民眾而言,僅僅有觀念的宣導還遠遠不夠,要讓他們真正樹立起環保意識,從行動上去改變。

選擇自行車做環保是一個偶然。大學時,陳嘉俊經常騎車穿行校園,這種方式不僅低碳環保而且鍛煉身體,好處多多。但空氣質量差、機動車占用車道、缺少安全停放點等問題,直接影響了人們騎車出行的意愿。

于是2009年10月,陳嘉俊和其他6位來自廣州各公益機構和高校社團的年輕人取自行車英文單詞發音的中文諧音,組建了“拜客廣州”,在網上發起“送自行車給市長”的投票活動,希望通過積極發聲為自行車出行創造更好的條件。沒想到,市長欣然接受自行車。

這一結果讓“綠色出行”的理念一下子變得有影響力起來,陳嘉俊從中看到了推動綠色出行實現城市宜居的可能性,于是開始積極思考自行車與城市的關系,及如何用有效的方法達到宜居城市的目標。

在陳嘉俊看來,推動自行車友好城市建設非常有意義,它既是目標也是手段。一個自行車友好城市,會吸引更多人綠色出行,城市的空氣質量因此得到改善,公共空間增多,人與人的交往密切,城市氣氛會更加平和友善。

在歐洲體驗當地自行車出行時,他真切感受到這一點,寬敞的高亮標示的自行車道,極佳的騎車體驗,和司機的偶然“交手”也是和聲悅氣而非預想中的破口大罵。

陳嘉俊期待著,在自己的家鄉也能如此快樂安全地騎車玩耍,不用擔心吸入污濁的空氣,也不用擔心身后突然有車大按喇叭。

行動

以目標為導向,采取有效手段不斷改變

推動自行車出行,重要的是推動人們付諸行動。但陳嘉俊明白,大家不會僅僅為了“低碳環?!倍T車,更多是因為便捷愉快以及政府補貼而騎車。

于是,“拜客廣州”一方面和廣東省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聯手,嘗試推動政府對自行車出行提供資金鼓勵;另一方面去與企業洽談贊助,讓其對市民自行車騎行進行資金或禮品獎勵。同時,還嘗試擔任橋梁角色,讓騎行公里數進軍碳市場。

但城市的騎車體驗實在不佳,路上不時坑坑洼洼,機動車總是占用自行車道,或與騎車人擦身而過,安全問題讓人擔憂,該怎么辦?

陳嘉俊沒有打退堂鼓,而是用自己覺得好玩有趣,同時更有力量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針對路面不平的狀況,“拜客廣州”采購了一批快干的復合材料,讓騎行者帶在身上,遇到坑坑洼洼的地方,直接上去填平。針對占道現象,他們設計了一款“牛肉干”,讓熱心市民或騎行者放在違章車輛上,以表溫馨提示。

而為了宣傳“機動車超車要距離自行車與行人1.5米”的理念,“拜客廣州”用了兩種方式,一是設計了一款衣服,在背后寫上距離米數,這樣人們只要把衣服穿出去就能達到傳播效果;二是嘗試針對機動車司機開發“友好司機協會”車貼,傳播相關理念。

為了讓政府部門決策時能關注自行車出行需求,“拜客廣州”也付出相當努力。連接大學城的小洲便橋是行人和自行車來往的重要通道,管理部門有拆橋計劃,卻未打算重建?!鞍菘蛷V州”迅速行動,發動大學城的師生、橋附近的居民與海珠區建設局多番協商爭取,最后有關部門承諾拆橋后重建,保證原來的出行需求。這個令人鼓舞的成果不僅減輕了對市民和學生出行的影響,同時在表達和爭取的過程中,對職能部門也有所啟發——當管理者為城市規劃做決策時,會開始思考是否影響自行車出行,是否能便捷民眾的生活,當他們關心這些事,改變就會真正發生。

“不是要讓手段變得有效,而是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币阅繕藶閷虻年惣慰∪缃褚呀泴W會了如何應對通向目標時遇到的問題,通過不斷的行動和思考去一一解決。行動越具體,效果越明顯。

成長

個人與機構共進步,專注價值觀傳播

幾年來,陳嘉俊同“拜客廣州”一起成長。從一個點子開始到一次次的行動,然后從行動中不斷反思。但夢想并不是靠一個人去實現的。

陳嘉俊十分看重團隊作戰,他保持著與成員之間高密度的溝通聯系。機構的愿景使命也是大家共同討論思考而得。

2012年有個關乎資金大事的基金申請面試,他大膽地叫來了事先沒有準備的成員,共同回答面試官的提問。面對大家不可避免的擔心,他說:“如果你們答得不好,也是我這個總干事的工作做得不好?!碑斖碛谐蓡T的回答確實不如面試官的意,被亮了兩次紅燈。

面試過后,“公益工作‘做得好’還是‘說得好’哪個更重要?”的話題,在嘉俊微博中被不斷討論。他自嘲這一次是“亂創新”,但也有意外收獲,團隊成員們強烈感覺到了作為團隊成員的主人翁意識。

2013年,“拜客廣州”加入勁草同行網絡,這是一個嘗試結合資助、伙伴網絡、企業家導師和公益導師的跨界資源,為處于成長期的環保NGO及其關鍵人才提供成長平臺。成為勁草伙伴后,陳嘉俊便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資源,例如如何才能有效獲得企業導師的幫助等。

“主動很關鍵?!标惣慰≌f,必須先了解導師,明晰機構的需求,再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和自己的思考。在此過程中,跨界導師的多視角維度對他深有啟發?!安煌娜藢ν患碌睦斫馐遣煌?,解決問題的著重點也不一樣?!边@讓他對之后的實踐工作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和認識。而勁草的非定向資助也幫助了他們更穩定地開展行動。

作為機構負責人,陳嘉俊不僅懷著熱情去行動,也會注重觀察思考和發現。當其他機構開始做相同的工作時,他會讓“拜客”做到更好;當它們也在不斷提高時,他就開始尋找尚未被挖掘的社會需求,然后用專業知識去解決它。

“真正具有創造性和顛覆性的機構,專業性和價值都體現在對問題的預見上,并做大家不重視、也不做的事情?!标惣慰≌f。

關于團隊建設,嘉俊認為未來志愿者將不以身份為邊界,而以價值觀為邊界?!爱斈阏J同某個事情的時候,便成為這個價值觀的志愿者?!?這讓他更專注于機構所認可的理念傳播,“當大家都知道自行車可以讓出行更便捷,讓城市更好的時候,我們的價值觀便可持續地傳遞出去了?!边^程中,盡管有失敗,但很多志愿者得以成長。

陳嘉俊越來越相信,綠色出行可以成為改變城市的魔法棒,“變”出很多很好的事情。如今,廣州市成為全國首個公開PM2.5的城市、小洲便橋得以重建、私家車上牌的措施更加嚴格……

未來在前方,陳嘉俊會騎著車,和伙伴們攜手向自行車友好城市一路邁進。
本文共分 1

冬季:9:00-17:00
夏季:8:30-17:30

在線QQ

點擊咨詢

客服電話023-47267669023-47267666

大小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