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苦練內功抓環保 持續創新促發展
東陽光藥業靠科技創新助力環保,樹立行業綠色標桿
宜昌東陽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陽光”)位于湖北省宜都市,面臨長江,背靠群山,占地面積約1200余畝,連續多年榮獲中國制藥工業百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十一五”國家“863”計劃“大宗發酵產品的先進發酵工藝技術”牽頭單位,“十二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重大科技專項承擔單位,發酵新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歷年來共承擔國家級研發項目5項。公司主要產品為紅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原料藥,占據全球市場份額60%,其技術、產品質量標準都是世界同行的標桿。
不斷加大環保投入,確保污染物處置能力
東陽光現有員工1700余人,其中環保從業人員180人,約占員工人數的10.6%,其中環保管理人員21人,環保技術人員15人。公司建立了總經理、環??偙O、環境監督員和車間環境管理員組成的四級環境管理組織機構。近年來,該公司不斷加大投入,改進硬件設施和處理工藝,確保了處理能力大于產生量, 保障各項污染物排放指標優于國家標準。
自2010年以來,東陽光每年投入約1億元,用于持續提高“三廢”治理水平。投資約6800萬元建設治污設施節能改造項目,引進法國節能型濃縮技術,開發大處理量專用焚燒爐,將高濃度廢水濃縮蒸發后焚燒處理。該技術為國內首次應用于紅霉素廢水處理,將廢水由高消耗處理方式升級為資源化處理方式,焚燒產生的蒸汽用于生產,年減少化學品消耗約14200噸,節約標煤12554.4噸。投資約1.5億元,分兩期建設紅霉素菌渣綜合利用項目,將菌渣無害化處理后,分離干燥為干化污泥送公司自備電廠焚燒,回收熱能發電。同步建成了沼氣回收焚燒系統,解決了污水處理臭氣問題。
2015年,公司自主開發新發酵廢氣處理工藝,先后投資1.2億元用于發酵尾氣綜合治理,以低能耗方式徹底解決抗生素發酵尾氣治理的行業難題,排放濃度相當于國家標準的百分之一,臭氣濃度降低約90%。2016年4月通過了宜昌市環保局的第二輪清潔生產審核驗收。第二輪清潔生產共產生中高費方案4項,投入資金1582萬元,節水472萬噸/年,減少污水產生36萬噸/年,減排COD30噸/年。通過應用新技術處理廢氣中的VOCS,再生后重復利用,使有機溶劑消耗下降75%。
截至2017年底,投資總額30億元左右的東陽光,環保固定資產投入累計已超過7.5億元,約占總投資的25%,環保設施年運行成本1億元,約占生產成本的12%。建有總占地面積9萬平方米,總容積45萬立方米,總處理能力19000噸/天的污水處理站和總處理能力180萬m3/h的廢氣處理設施,安裝了6套廢水廢氣污染源自動監控裝置,全部與環保部門聯網,實現了數據實時監控。公司的每一個生產車間都建有自控的分類污水收集池和風險事故池,通過密封的管道收集和輸送,防止事故性排放。
科技創新助力環保,追求節能減排實效
東陽光高度重視利用科技創新推動環境治理技術進步,在節能和污染物減排方面取得較大成果,歷年來技術改造項目的實施共節約標煤62090.4噸,減排COD約330噸,氨氮約120噸。2017年,公司投資1300余萬元完成鍋爐煙氣提標改造,各項污染物濃度達到《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2014)特別排放限值要求。2018年2月,公司又投資1500余萬元優化污泥處置工藝,取消了5臺燃煤污泥干燥機,年削減標煤1.5萬噸。
過去三年的監測數據顯示,公司廢水COD排放月均濃度最高值為86.12mg/l,最低值為59.26 mg/l,氨氮排放月均濃度最高值為6.217mg/l,最低值為0.768 mg/l,各監測指標均達到《發酵類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21903-2008)相關限值要求,并優于排放標準。
重視公眾意見建議,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近年來,在國內部分同行企業因為環保問題被限產、停產的大環境下,東陽光多次接受了中央環保督察組及省、地、市各級環保部門的專項檢查和監督監測,經歷了不定期的零點行動等突擊檢查和取樣監測,并在全國人大環資委、國家環保部、湖北省人大、湖北省環保廳以及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中央主流媒體記者組成的“中華環保世紀行”的現場檢查中得到了全國人大環資委調研組的高度肯定。記者還了解到,2014年以來,公司堅持每年開展讓市民、網友走進東陽光活動,主動邀請四批近260名社會各界人士進入東陽光實地了解公司的環保治理情況,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建議、批評。
在接到民眾“東陽光多年來疑似將污水直接排入距廠區3km的白水河,最終匯入長江,排口下方的水面上堆積起一層白色的泡沫,晚上排水量更大,還有刺鼻的氣味”的反映后,公司迅速組織環保部門、專家、媒體現場實地考察公司設在白水河畔的排污口。
現場看到,排污口下方的水面上確有一層白沫,但沒有聞到刺鼻氣味。公司環保負責人鄧肇政向考察人員詳細介紹了公司排污情況,他表示,輸送到白水河的排污管并非暗管,而是參照市政供水管網安裝方式安裝的地埋管道,排污口是經過合法審批的,并在入河處建有規范的標識牌。因為輸送落差有40米左右,高處下泄產生的巨大沖擊力導致水面產生了白色泡沫,雖然廢水處理后排放濃度滿足排放標準要求的限值,但仍含有少量的殘留COD,PH與河水不一致,因此形成的泡沫有一定的持久性。經好氧處理的廢水帶有其特有的土腥味,按環評要求生活污水進入污水站同時處理,為保證殺滅廢水中的病源微生物,水中需要保留極微量的消毒劑(優于自來水余氯標準),因此基本沒有氣味。所以,東陽光并不存在暗管排放問題,從批準的排放口排放處理達標的廢水,并在現場設立有顯著的標識,是合法合規合理的行為,不會產生任何環境風險。
宜昌市環保專家、高級工程師吳昌榮表示,企業必須從合法的排放口排放廢水,應充分考慮到環境容量和對受納水體的水質影響,必須建設符合技術規范的在線監測和監控設施,受到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廢水處理后必須達標排放,東陽光的排放具備合法性。達標排放的廢水仍會殘留少量的污染物,在與水體混合時,因水質的差異和沖擊產生泡沫是正常的現象,關鍵是看受納水體水質情況。白水河是長江支流,宜都市環保局將其列為Ⅲ類水體,多年水質監測數據表明符合要求,該水體水質未因宜昌東陽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排放廢水惡化。
據宜都市環保局監察大隊有關負責人介紹,東陽光是當地重點監管企業,在近年來的高密度監督性監測和多次突擊性檢查中,未發現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
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樹立醫藥行業標桿
在公司60萬字的《工作大綱》上,我們看到了東陽光的環保理念:我們矢志追求排出的氣無毒、無味、無色;排出的水透明、無臭、無害;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得到合理的、有價值的循環利用。我們不投機、不取巧,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攻克每一個環保問題。通過十多年勵精圖治,以謙遜的心態、加倍的努力、規范化的管理、超低排放和清潔生產的實際行動,破繭成蝶,東陽光完成了從普通生化制藥工廠到創新型花園式科技生態工廠的嬗變。
東陽光不僅在環保治理上苦練內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并且在扎根宜都十七年以來,完成了從傳統加工制造業向科技、人才、資本運作更為融合的藥業和大健康產業轉型,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公司的轉型升級,契合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東陽光藥業研究院建立13年以來,已累計投入150多億元,現每年研發投入不少于20億元,共有研發項目300多個,主要涵蓋新藥、生物藥、首仿藥、仿制藥、寵物藥、農藥、化妝品、保健品、新材料,其中在研擁有完全知識產權新藥50多個,并有16個新藥在開展人體臨床試驗,項目評估的總價值不低于300億元。今后每年將有3~5個新藥項目相繼完成臨床前研究,進行中國、美國的雙向申報,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是中國最具創新能力的研發機構。公司將繼續以“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理念多做好藥,回饋社會。
東陽光注重科技創新,緊抓生態環保,充分享受到了科技、環保以及國家產業政策的紅利,并將始終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共贏,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